更新日期 11/28/2013 4:09:50 PM浏览 2994
烽台报警
在大黑山石鼓寺正后方三十米处岭脊上有一方形平台,土石磊筑,台上平坦,四周宽敞,台的北面是卑沙城城墙,站在台上,视野开阔,金州城和郊外村庄尽收眼底。
这是一座烽火台遗址,此台称“大黑山台”。烽火台古称“烽燧”、“烽台”,是古代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和土堡哨所,南朝梁人徐敬悱有诗云:“甘泉警烽候,上谷拒楼兰。”烽与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晚上放烟叫“燧”。《墨子。号令》云:“昼则举火,夜则举燧”。《史记》“索隐”中说得更具体:“烽,束草置之长木端,如挈皋,见敌则烧举之。燧者,积薪,有难则焚之。主昼,燧主夜。”《史记》“集解”中还有类似的记载:“作高木橹,橹上作桔槔,桔槔头兜零,以薪置其中,谓之烽。常低之,有寇即火燃举之以相告。”
烽火台或砖垒,或石砌,或土筑,造型多为四角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烽火台,下层为底座,高达二三丈,墩台有外廓,四角突出,是一种环形工事,守台人便在此巡逻守卫。因烽火台多建在山头高阜上,便于了望,所以,能够很准确及时地观察到敌人动静。烽火台上的士卒古称“烽子”,唐人戌昱有诗云:“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当然,此时报告的不是敌人来侵,而是他们的将军夜猎而归。
有了古人的这样一些记述和描写,我们对烽火台的用途及使用情况已经基本清楚了。由此,似乎可以进行这样一番联想:高高的大黑山顶,烽台高耸,巍峨壮观,在墩台外廓的环形工事内,烽子们在警惕地巡逻守卫。突然,他们在苍茫的夜色中发现了敌人的踪影,于是大呼:“有敌情!”又经仔细观察,确认无疑,遂将桔槔头兜里的柴薪点燃,这高烯的烽火如同一支巨大的火炬照亮了夜空,数十里内清晰可见。远处的另一烽台见之,也随之举火,联结成一条烽火通讯线,传达开一个火急情报,边关守军很快作好了应敌准备……
我们的这一番联想并非虚妄,在500多年前的明代永乐年间,烽燧报警就使守军成功地击退了一次敌人的入侵,在金州军民御敌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次战事发生在大黑山东望海埚,时间是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当时的望海埚是一座城堡,由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奏请朝廷所建。明代对辽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为了加强警报工作设置了许多墩台派兵监守。金州当时是辽东都指挥司下属的一个“卫”,地处沿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朝廷将金州卫建筑烽台之事视为卫边御敌之大计,当时的金州卫,烽台相连,遍布境内,多达95座,形成了庞大而严密的通讯防卫系统。这95座烽火台分布在金州至旅顺、至复州、至庄河三条线上,有9个监控区,望海埚堡便是金州至庄河线上的一个监控区。
望海埚堡监控区有18座烽火台,监控范围南至海,西至大黑山,北至小黑山,东至大沙河。望海埚堡在今亮甲店镇泉村赵王屯东岗上,是个椭圆形石堡,现虽被毁,但遗址尚存。望海埚监控区与金州城监控区相邻,大黑山烽火台虽不在望海埚监控区内,但因金州区整个监控区95个烽火台是一个整体,所以,大黑山烽火台在这次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让我们驰思于1419的金州,这是一段倭乱为患、战争濒仍的岁月。倭寇是日本南北朝诸侯混战时期由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走私商人等结成的恶党,自元代末年起这些人便携带武器,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抢劫活动,因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寇的侵扰没有酿成巨患。但到了明朝初年,他们乘中国未定,寇掠愈烈,洪武时,明太祖多次遣使到日本交涉,均不得要领,便下令停止同日本的往来,并实行海禁,专以海防为务,但倭寇的侵扰仍不断发生。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冬十月,倭寇100余人入金州新市屯劫掠;二十七年(1394年)冬十月,又犯金州,烧毁屯营粮饷,焚毁民房,杀虏百姓,金州蒙受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劫。
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一面允许日本政府和商人到中国贸易,同时又继续加强海防,经常派兵出海巡捕倭寇,但倭乱仍未被制止。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倭寇犯辽东,入营寨杀边军;十三年(1415年)七日,倭寇又犯旅顺口他们冲进天妃娘娘庙,掠走宝物,杀伤多人,并烧毁了一些战船。由于倭寇凶残无比,上岸即烧杀掠抢,人们既恨又惧,“倭子上岸”的消息,曾使百姓们闻之色变,举家逃避。
面对倭寇的频繁侵掠,明朝政府在加强防务的同时,选派精兵戍边防倭,在这样的背影下,搞倭英雄刘江出现在定辽搞倭的战略要地金州卫。
刘江是江苏宿迁人,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冒名刘江。《明史。刘荣传》记载,刘江“雄伟多智略”,多有战功,深受明成祖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和十二年(1414年)曾两次从军北征,表现得十分英勇,以斩获多面受上赏,被任命为总兵首,镇守辽东。
刘江到任时,正是倭寇 猖狂侵掠的时候,“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明史。刘荣传》)刘江巡视海上,访察倭乱的情况,忧心如焚。经过对倭寇进扰路线和地形情况的勘察,决定在今亮甲店金顶山上筑城堡立烽火台,“严兵以待”。刘江之所以造反这里,是因此处地势较高,四周平缓空旷,可东望盐大澳长山列岛,南望青云河口常江澳,是古时沿海通内地的必由之路,堪称噤侯要塞,“望海埚”之名便由此得之。
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三日傍晚,望海场烟墩上的“斥候”(哨兵)向守堡校尉报告:“东南面有火光!”校尉闻听,登台了望,果见东南方向有火光烯起,并判定在王家岛(今长海县广鹿岛)附近,于是马上将这一情报报知刘江。
此时,刘江未在望海埚。接此情报时他正在府坻翻阅倭乱卷案,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义愤填膺。当他得知倭寇来犯时,不禁拍案而起,脱口而出:“痛击倭寇,此其时也!”。
此时,大黑山烽火台也已举火,显然,烽火台守卒也年看到了东海中王家山岛的火光。大黑山烽火台离望海埚较近,高燃的烽火清晰可见。至此,倭寇来犯的情报已确信无疑。
事不宜迟,刘江当夜召集僚属聚议,共商抗倭大计,部署御敌兵力。刘江断定,倭寇 此来,必将窜入金州,像以往那样肆行抢掠,再次为患。想到这里,倭寇给金州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顿时浮现脑际,他似乎又看到了倭寇野兽般横行无忌的情景,听到了金州百姓惨遭杀戮抢掠的呼喊,他愤怒难抑,道:“此次御敌,务求全歼,洗雪往昔之耻,断绝倭寇之患,在此一举!”
刘江与僚属们很快拟定了周密的计策,接着,便率马队乘夜向望海埚奔去。
次日拂晓,倭寇分乘31条大船闯入青云河口常江澳,将船停泊在马雄岛(今大李家乡石槽海口至大岭村小宋屯一带)离船登岸。他们排成长蛇阵,手执火把,气焰嚣张,如入无人之境。这时,刘江已先期赶到,见敌人来势汹汹,即按计划派都指挥使徐刚率步兵埋伏在望海埚山下,命另一指挥使率马队隐藏在丛林之中,又派百户姜隆率壮士潜入倭寇登岸处焚烧贼船,断其归路。刘江与众将士相约道:“待指挥旗一举,各路伏兵要鸣炮奋击,有贻误者,军法从事!”众将士激昂慷慨,斗志旺盛,齐声道:“谨遵战令,誓歼倭贼!”
这时,天已大亮,倭寇渐至望海埚山下,刘江披发仗剑,举旗鸣炮,顿时伏兵尽起,两翼齐进,向倭寇包抄而来。倭寇猝不及防,惊惧失措,一时混乱不堪,慌不择路地逃窜至山下樱桃园空堡中。众将见状,纷纷请求入堡中剿杀。刘江摆手道:“暂勿轻举妄动,可三面围堡,单空西门,让倭贼按我们的安排从西门突围!”
倭寇果然中计,纷纷向西门逃窜。这时,只听金鼓齐鸣,杀声震天,两翼伏兵夹击而来,倭寇被杀得鬼哭狼嚎,尸横遍野,纷纷举手投降。
激战中,也有少数倭贼逃至西岸边,企图登舟遁去,但姜隆已率军将敌船焚毁,截断了敌人的退路,这些逃至岸边的倭寇随即被生擒,无一漏网。这次战斗中,历时一昼夜,共杀敌742人,擒敌857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
战后,将领问刘江:“明公见敌前来,仍安闲自若,稿军秣马,待临阵之时,则披发向敌,将敌追入堡内,不但不入堡垒剿杀,反而将其放走,这是为何?”
刘江道:“穷寇远道而来,饥渴疲惫,我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这是古来制敌之道。敌鱼贯而来,所布为蛇阵,故作此以镇服。至于围堡而不杀,纵敌从西门出,是务求全歼之策!”众将闻听,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都督英明!”
望海埚大捷给倭寇以致命打击,使他们胆战心寒,数十年内不敢再来骚扰,指挥这次大捷的刘江则因功被封为广宁伯,此后,刘江改原名刘荣。
望海埚的杀声止息了,一切又归于平静,但大黑山等处90余座烽火台仍巍然屹立着,它们像一个个威风凛凛的将军,警惕地守卫着金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