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3/6/2015 3:31:47 PM浏览 5545
唐王宫道院复建缘起
大黑山唐王宫道院最初是纪念唐太宗文治武功的祠庙。据清末人乔德秀撰写的《南金乡土志》记载,“唐王宫在治城(金州老城)东十五里,大黑山之南腹。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其后大将敬德监工创建唐王殿,结构古雅。”引用这条文献,可以获知:第一,唐王宫是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驻跸的处所;第二,唐王宫的创建者是大唐名将尉迟敬德。不过,尉迟敬德最初建造唐王宫的本意,主要是为唐太宗靖边绥远、安定四方的功绩建一座祠庙。
在清朝以前,从京城到各地州县,都建有社稷坛、城隍庙、先贤祠等祠庙。从礼制上说,祠庙是政府的资产,是政府举行祭祀天地、山川、先贤等神灵的场所。什么样的神灵可以进入祠庙接受天下民众的香火奉祀呢?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鲁国的展禽就提出了一个标准,被记录在《国语鲁语上》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这个标准,贯穿着中国历史始终,是真正的国家祀典标准。唐王宫作为纪念唐太宗勋烈的祠庙,无疑符合这一标准。唐太宗不仅“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而且御驾亲征以绥远靖边、安定四方称得上“御大灾”、“捍大患”。也可以说,正因为唐王宫是遵循这个标准创建的,所以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和文化意叉。政治意艾就是确认唐王宫所在地是大唐的领土,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是大唐的子民。事实上,金州设治,也就是设立州一级的政府,掌理地方事务,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文化意叉就是以唐王宫作为大唐王朝治权的象征,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可以通过在唐王宫的祭奠活动,表达自己在文化上、精神上的归属。
因为唐王宫本身就包含有这样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所以自从尉迟敬德创建唐王宫之后,它事实上就成为矗立在大黑山上的一座丰碑、一面旗帜,象征着金州暨周边地区是大唐王朝和大唐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五代以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先后从东北地区崛起。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女真建立的金政权,在五代两宋时与中原政权分庭抗礼。金州在政治上的归属,就随着战争力量的此消彼长变得模糊起来。唐王宫作为金州文化归属的一种象征,也因此变得模糊起来。在宋、元、明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唐王宫的记载,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但是,只要唐王宫还存在,它就是金州地区文化归属的一种符号,一种历史记忆。不过,这种记忆需要有人来唤醒,否则,它也有可能随着时间而流逝。而唤醒唐王官所代表的历史文化记忆,使人们意识到金州地区文化归属于中华文化大系的人,就是清代道士鞠朝桢。当鞠朝桢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发动门徒将当年的唐王殿改建成道观时,就不仅唤醒了唐王宫所蕴含的历史记忆,而且以其宗教形态赋予唐王宫新的文化含义,使之超越具体的朝代,超越具体的历史环境,让它所代表的文化属性绵绵不断传续下去。自此以后,居住唐王宫的出家人尊奉鞠朝桢为“祖师”,唐王宫从此也就成为一座道教庙宇,传承道教法脉,而鞠朝桢本人,则可以算作唐王宫道院的“中兴之祖”。
时至2002年,唐王宫被改建为石鼓寺。为了这一珍贵历史记忆能够留存下去,以于真梅为代表的道教界人士多次在金州区政协呼吁,复建唐王宫道院的呼声日渐高涨。2006年7月,唐王宫道院筹委会成立。2006年9月,政府有关部门正式批复:决定移地复建唐王宫道院。2006年1 0月,于真梅道长出任唐王宫道院监院,在大黑山山麓复建唐王宫的项目正式启动。复建唐王宫,是道门中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续老唐王宫文化慧命的重要举措。
唐王宫道院以唐王李世民为主神,在具体的建筑布局上,通过唐王殿、昭文阁、章武阁等一组建筑展现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和大唐贞观盛世的气象;还将通过唐王殿与老君殿(奉祀老子)的前后呼应,表现大唐李氏宗族与道祖李耳之间千年一脉的亲祖关系,营造一种“尊道敬祖”的氛围。道祖老子在唐代被尊奉为“大圣祖玄元皇帝”。整个道院供奉唐王李世民与道祖老子,同时也供奉主要道教神仙,如张天师、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各路财神,是一处祈福降祥的圣地。
目前,唐王宫道院复建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唐王官道院立足于历史实情和文化渊源,梳理和挖掘大黑山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一个集先贤祭祀、神仙信仰、养生与旅游于一体的道教文化基地。
(资料来源自《行走大黑山》)
上一篇:千年姻缘树 情定姻缘锁
下一篇:重回大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