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胜境”缘何而生?

更新日期 3/2/2015 8:15:58 AM浏览 3005

关闭页面

“大黑山胜境”缘何而生?
文/凌凤

 

        位于金州新区城东的大黑山可谓大连山之标志。在大连摄影家于越花费10年时间拍摄大黑山成就的《再现大黑山》一书中,除了风光景致,他也通过对相关专家的采访,记录了大黑山的地质特点、人文历史、传说故事。
       创世篇:辽南第一峰的沧海桑田
        大黑山之名:始称于明代
        大黑山之名始称于明代,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胜水寺的碑志撰称“大黑山”,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观音阁碑志时撰称“大赫山”,清顾祖禹著《方舆全图》称之为“大黑尚山”,日俄战争后称之为“大和尚山”、老虎山。
        1980年,大连市政府统一规范命名为大黑山。
        形成:最早是胶辽古陆的一部分
        大黑山最早是胶辽古陆的一部分,由28亿年至25亿年前的古老岩浆变质而成,在大约10亿年至8亿年前沉入水下,在其上沉积了泥灰岩和石英岩。
        它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构造旋回,一是距今约2亿年的印支-早燕山运动,在基底和盖层之间发生了滑脱构造;其次是形成于中晚白垩世(距今约1亿年左右)的断块凸起作用,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下,受北西-南东向张应力控制,形成了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少数为东西向的张性及张剪性断裂,出现了以这些断裂为边界的断块构造,九里村-董家沟断裂与金州断裂在金州东相交汇,二者间的太古宙基底呈断裂隆起。沿着这些断裂而发生的断块凸起作用,形成了现在巍峨、陡峻的辽南第一峰。
        地理位置:古来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
        大黑山雄踞半岛要冲,扼守大连门户,是古来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自隋唐以来,卑沙城金戈铁马,点将台刀光剑影;今天虽硝烟散尽,鼓角已息,但战争遗址犹在,古迹依稀可寻。
        大黑山自然景观荟萃,奇峰异树,瀑布小溪星罗棋布;鹞子口、关门寨、舍身崖、滴水壶、仙人台等点缀其中。响水观、朝阳寺、石鼓寺、观音阁历史悠远,香火绵绵不绝,为大黑山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地质篇:岩石上的“地质史书”
        变质深成岩:大连最古老的岩石
大黑山由两部分构成,下部主要发育新太古时代变质深成岩,其同位素年龄28亿年至25亿年,为大连地区最古老的岩石。为古老的岩浆岩变质而成,是胶辽古陆的组成部分。上部是距今8亿至6亿年的盖层沉积,由下往上分为青白口系南芬组和桥头组。其中南芬组的大理岩由于构造的影响,有的已经发育成我们常用于盆景的“吸水石”了。而构成大黑山主峰的岩石则是桥头组的石英岩。
        糜棱岩:上演“石头变形记”
        大型韧性水平剪切滑脱构造是大黑山的一个重要地质遗迹。受印支期构造影响,在古老基底与上部沉积岩之间发生了大型水平韧性剪切滑脱构造,席状韧性剪切带即顺层滑脱构造的主滑脱面出露全长大于80千米,出露宽1千米至5千米,但其构造特征在大黑山最为典型。
        构造运动产生的热量使滑脱面上下的岩石发生了塑性流变和重结晶,岩石发生了质的改变:滑脱面下部由古老岩浆岩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由此变成现在的糜棱岩;而上部的泥灰岩也变成了大理岩糜棱岩。
        糜棱岩中普遍发育各种构造形迹,最典型的部位是响水寺和水源地附近,是地质学家考察环太平洋板块活动构造的重要场所,也是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主要考察路线之一。
        棋盘格式节理:山神的“万卷书”
        受2亿年前的早印支-燕山运动的影响,石英岩中发育了两组近东西向垂直相交的节理裂隙,将岩石切割成均匀的块体,在崖壁上构成“棋盘格”的形状,民间俗称万卷书。传说唐王过海东征时带了很多书,过海时被风浪打湿,后在此晒书,有一部书遗存此处,山神怕书被雨淋湿,给此书打上现在这样的包装,传说谁得到谁就能成仙得道,但至今也无人寻得。
        围谷地貌:坐井观天的“椅子”
        围谷地貌是指三面均为悬崖峭壁,一面向山脚开口的地貌,从三维空间看,似一圈椅状。由于石英岩中节理和构造裂隙叠加发育,又经长期的风化崩塌和水流切割作用,就形成了这一典型地貌。
        砂岩石芽:天兵天将下凡尘
        石英砂岩发育了两组相互垂直的节理裂隙,经风吹日晒,冰冻雨淋,沿着薄弱部位风化、崩塌,形成了一根根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小石柱,犹如天兵天将。
       人文篇:一座山的传说
        虎溪桥:明山有灵知客来
        响水观外有一湾绿水自山前绕来,称为“虎溪”。泉水从高处泻入虎溪,回荡在峭壁间,轰然作响。山涧上有石拱桥名曰虎溪桥,取自于“虎溪三笑”传说。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送客不过寺前虎溪,一次,惠远敬重陶渊明和陆修静破例送过虎溪,不料山中虎声大作,三人心照不宣。当年住持取名“虎溪”,把游客比做陶渊明和陆修静一般尊客,可见寓意。
        卧蟾戏蛟龙:神工塑龙佑民安
        裘石匠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是享有“山东无二壁”美誉的李连壁师傅八个徒弟中的佼佼者,他不仅精于雕术且长于书法,年轻时就蜚声淄博。传说他雕塑的龙就像活的一样,很有些灵气,人们都称他“神工裘石匠”。28岁那年,山东遭蝗灾,裘石匠逃荒来金州,逢重修大黑山响水观,招募能工巧匠,他一改瑶琴洞水从雕塑的大水壶中流下去这一与周围风景不相协调的现状,精心雕塑了一条蟠龙,龙躯盘附在石壁上,利爪抓石,势如天降,活灵活现。把瑶琴洞水引入龙腹,再从龙口喷出,恰好吐入卧在下方的蛤蟆嘴里,旭日东升,蟠龙时隐时现,龙口泻水喷雾,状如五彩长虹,蟠龙如同腾飞。
        传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有个伪警察听说响水观的龙眼是宝物,就偷偷潜入盗宝。突然龙口呜呜奏响,喷出几丈远水柱,伪警察做贼心虚,跌入深渊。从此响水观蟠龙威名大振,几十年来金州一带风调雨顺,人们都说这是裘石匠塑的神龙送来了丰年。
        马蹄井:取之不竭的泉眼
        井深仅半米但井水却四季不涸。相传唐太宗东征时程咬金率军至大黑山一带,人马皆渴却找不到水源,程咬金一气之下抽鞭打马,但马却纹丝不动。仔细一看,马的一条腿深陷在石头里,待马蹄拔出后形成了一个直径一米、深约半米的石坑,未几,石坑内清泉上涌,将士纷纷下马痛饮,但坑内之水不见减少半分。唐太宗得知此事后赐名为马蹄井。
        仙人桥、仙人台:仙山自有仙客来
        所谓仙人桥,是由无数巨石组成的山梁,因其险峻,常人只能叹为观止;所谓仙人台,是一块状如方案的平整巨石,四周散列着多块凳子形的小石墩。传说古时每当月明,时有文人墨客、灵禽异兽在此相聚宴饮,故得此名。雨时云雾缭绕,泉溪分流;雨后空山新浴,鸟虫竞喧,此处以雨别胜,是大黑山最具特色的奇景。


       延伸阅读
       大黑山石头一步可跨20亿年

        文/周代红
        有关大黑山的地质特点,大连日报早在8年前就关注并报道过。大黑山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系列科考的其中一站,2007年1月,由大连日报记者和相关专家组成的科考队前往大黑山考察。
        据当地导游介绍,大黑山属长白山系,千山余脉,平均海拔400米,主峰海拔663.1米。上部山势陡峭,多为裸露岩石,泥土较少;中部坡度略缓,覆盖灌木;山下土层较厚,林木繁茂,间有果园,形成环山林带。
        位于大黑山西北麓的糜棱岩带岩层整体呈灰黑至灰绿色,中间夹杂白色的条纹状构造。糜棱岩是指发育在韧性剪切带中的高温高剪切应变条件下产生的岩石,岩体上的白色眼球状与条纹状构造是直观可见的糜棱岩特征。这里是大连地区露出地表可见的糜棱岩带保存得最好、特点最明显的地段,全长200米左右,经同位素测定岩石年龄最老达28亿年,是大连地区最早的地层。
        大黑山有着大连地区最古老的岩石,距今28亿年之久。这是个什么概念?太古宙是从地球形成到距今25亿年为止,这个时期的岩层是地球最早的地层记录,在这之前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没有岩石的记录。所以说大连地质景观的形成要从大黑山的由来说起。
        沿山道上行,观察糜棱岩和大理岩的接触部位,两种不同的岩层很容易辨认:下面的糜棱岩与上文提到的相似,只是特征不那么明显;上面的大理岩呈深灰黄色,表面凹凸不平;二者的接触部位可以看到灰绿色的侵入岩。因为下面是28亿年前的糜棱岩,上面则是后来沉积的8亿年的大理岩,因此在这里可以一步跨越20亿年。
        (来源自《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