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泉消夏

更新日期 7/27/2015 3:08:00 PM浏览 1963

关闭页面

 响泉消夏

                                                                      
      无论是慕名而来,还是不期而遇,响水观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它依山而建,地势并不凶险,规模并不庞大,只是建筑与山势结合得恰到好处,好像几块被粉饰过的山岩,与大山紧紧地咬合在一起。
      山门右侧,是一水潭。水潭上方的山坡上卧着一条绿色蛟龙,龙头高昂,利爪凌空,口吐泉水。泉水白如雪、势如虹、声如瀑,一阵风吹过,水雾弥漫,蛟龙也好像腾云驾雾一样。蛟龙下有一只巨大的蟾蜍,昂头瞪眼,龙口里吐出的泉水落进了巨蟾张开的嘴里,“响水观”也由此得名。
      响水观始建于唐代,明清两代,地方多次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大殿三楹、客舍和山门一座。历史如此悠久的道观能够保存得这么完好,真是辽南地区的幸事。

                     
      响水观分南北两院。从山门进去就是南院,响水观的核心建筑—后土殿就在这里。后土殿黑砖青瓦,红色木棂雕刻隔扇,非常古雅。殿内供着三位娘娘,从左至右分别是观世音娘娘、后土娘娘和女娲娘娘。三位娘娘衣袂飘飘,慈眉善目,好像能破解人间的一切烦恼。神台两侧分别配祀道教护法神—神荼、王灵官、郁垒和都土地。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三是响水观传统的“庙会日”,这一天,殿内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南院里有五棵泡桐树,树干粗大,枝繁叶茂,树枝上系满了红布条。这五棵有200多年历史的老树,不仅为南院洒满阴凉,也为心存夙愿的人们提供寄托之所。
      响水观的北院是客舍,建于明代。1925年农历八月初三,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康有为应邀来到金州,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响水观。他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触景生情,当即题诗一首:金州城外百果美,瑶琴洞内三里深。遥记唐王曾驻跸,尤留遗殿耐人寻。
这首诗被刻在北院东侧的石壁上,至今保存完好。

                     
      民间说,大黑山有三灵:山灵、水灵、庙灵。“水灵”说的就是响水观的泉水。据传,常饮这里的泉水能医百病。有人对泉水做了化验,证明泉水确实含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化学元素,是难得的优质矿泉水。响水观附近的居民因为常年饮用泉水,从未发现一例癌症患者,百岁左右的老寿星也很多。
      那么,响水观“圣水”的源头在哪里呢?其实,这股泉水的源头就在响水观院内。
      在后土殿左侧,矗立一5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瑶琴洞”三个大字。石碑东侧有一天然石洞,山泉就在石缝间涌出,泠泠作响,声音遍及每个角落,好像瑶琴一样悦耳动听,故名“瑶琴洞”。响水观山门外龙嘴所吐出的泉水,就是从洞里援引过去的。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如果你来瑶琴洞一游,喝口甘甜的山泉,耳听优美的“琴声”,又有习习凉风吹拂,你一定会感叹:金州八景的“响泉消夏”,果然名不虚传。

 

 

 

 

 

                                                      (文字节选转自山•海•城)